校内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内新闻  -  正文

聚焦课标新视角 以赛提质强素养——记“武汉好课堂”第二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素养大赛

发表日期:2024-05-17  作者:  阅读次数:

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育人目标,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华师附小共同承办的“武汉好课堂”第二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于2024年4月12日上午,在华师附小四楼阶梯教室顺利举行。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张灿老师、刘小宝老师和各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及各区骨干教师代表相聚华师附小报告厅观摩赛事。大赛分为授课和说题两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由评委们现场打分,四位选手全力以赴、积极应战,展现出了参赛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综合素养。

“授”出精彩

第一节课是武汉市育才实验小学王菲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营养午餐》第二课时——我的午餐营养搭配合理吗?

王老师从学生已了解有关营养知识,调查自己周末午餐食谱开始,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一日午餐食谱营养成分的含量,判断“我”的午餐营养搭配是否合理,并对暂未达标的午餐进行对标调整,将美味又营养的菜肴献给学校食堂。

在真问题、真研究、真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实际运用的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了科学的饮食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重视调查研究、合理规划的科学态度。

第二节课是青山区钢城第十一小学郑娇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综合与实践《度的“前世今生”》。

郑老师这节课:学科融合——跨出数学课本,融合多个学科,从道法书中“六尺巷”的典故,到语文课文中的诗词、成语、谚语等,以数学的视角和思维探究古代长度单位“度”,自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动静结合——既让学生“动”起来实践,又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以有逻辑的问题串出一个又一个有挑战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充分,感悟深刻,丰富了量感。

博古通今——学生既了解了古代长度单位的演变,又感受到了现代长度单位的发展,贯通古今,进一步体会到长度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以及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趋于统一、越来越精准的特点,凸显了度量的本质,也为继续探究“量”和“衡”提供了方法指导。

第三节课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陈浩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地铁票价中的数学》。

这节课以地铁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地铁票价的分段计费机制,让学生运用列表法、折线图等数学工具来整理和分析数据。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从折线统计图中观察价格趋势和特征,还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的票价,锻炼了他们的数据处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课程设计巧妙地融合了跨学科学习,探讨了经济学原理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如通过计算平均成本来理解“递远递减”的定价策略。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通过讨论基础设施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大数据的意义来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理。此外,通过比较过去一百年中国的发展成就,课程在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的同时,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是一堂既丰富知识又提升综合素质的数学课程。

第四节课是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李丹老师执教的二年级《逐层分类》。

李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特色:

第一,小切口,大转变。以生活中的“小切口”——找纽扣,让学生经历思维上的“大转变”——从单次分类到逐层分类、从顺向思考到逆向推理。

第二,以任务为驱动,以“需要”自然促使“改变”。学生想“快速找到纽扣”提出“分纽扣”的需要,根据分纽扣的结果主动改造纽扣盒贴标签。

第三,从实物抽象为符号,以符号促进数学思维的提升。“贴标签”让学生感知用符号记录和表达分类过程和结果,快递中取件码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第四,观察生活,回归应用。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用逐层分类方法解决的问题。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

第一环节授课教师们精心准备、深挖教材、巧妙设计,呈现出一堂堂高水准的课堂,让观摩教师享受了一场课堂的“盛宴”。同时附小学子们在课堂中自信、阳光,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体现了附小学子爱学、乐学、善学的合作学习精神。

“题”升素养

第二环节说课,四位参赛教师们运用多种分析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解题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在紧张的氛围中,依旧能够镇定且自信地表达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数形结合地将题目中蕴含的数学知识都清晰地表述出来,不仅展现出扎实的数学知识,更表现出了出色的逻辑分析能力。

王老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说明题意;郑老师以不同的切入点,联想到不同的解法;陈老师以数解形,数形结合,拓展思维;李老师则一题多解,方法贯通,思变拓展。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成灵光。这四节课展现了自然而然、循循善诱的方式,水到渠成的结果。赛课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同台竞技、交流切磋的机会,既是展示和比拼,也是经历与成长。课虽尽而意无穷,赛虽止而思未尽,青年教师们将不断积蓄力量,拔节生长,在追求高质量数学教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