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月26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湖校区“博雅少年行”博物馆课程研学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地点为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月26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湖校区“博雅少年行”博物馆课程研学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地点为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集生物学科研、教学与科学普及功能为一体,依托于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了以1924年开始搜集的近25万份生物标本为核心展示内容的综合型生物博物馆。以探索自然奥秘、传播科学文化、服务人才培养为宗旨。陈列展示区共16个展厅,体现了生物物种千奇多样,异彩纷呈以及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下午,参与学生于学校科学教室集合,同学们热情高涨,对于本次活动十分期待。带队老师讲解了本次活动注意事项,强调了整场活动的目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所收获。集合完毕后,学生分组列队,向南门进发,在南门乘大巴前往。路途中,同学们欢声笑语,热烈地讨论着本次活动,对于本次活动充满期待。
到达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门口后,带队老师组织合影,并分发学习单,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同学们仔细研读学习单后,分组进行了参观。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对博物馆中的展品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以生命系统演化为主线,感受着动植物演化的奥秘。
在“鳍之漪(鱼)”展厅前,同学们纷纷驻足观察着一具中华鲟古生物化石。讲解员介绍到: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曾是恐龙的小伙伴。但近几年,中华鲟野外生存状况堪忧,全球的27种鲟鱼中,有23种濒临灭绝……走出展厅,同学们深受触动,在笔记本上写到“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
在“氧之源(蓝细菌)”展厅中,同学们对四周的展板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一个显微镜展品前依次观察标本。水中的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学名蓝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走入“羽之纷(鸟)”的展厅时,同学们被一个个鸟类动物的标本所震撼。讲解员依次讲解着各种鸟类的学名、习性、生存方式,同学们全神贯注,认真、细致地观看着每一个标本,也时不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讲解员积极互动,讲解员一一解答。
“文昌鱼不是鱼,白天在海底,晚上上升,是现存最古老的脊索动物;中华鲟外形似鲨鱼,全身是软骨;小黄鱼和大黄鱼不是一种鱼;大熊猫和小熊猫一种生物……”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后,三(六)班的向可馨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知识。她说:“今天参观的生物博物馆展品很丰富,学的知识很多,我要把今天学到的都告诉爸爸妈妈。”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认真完成了报告单。
同时,制作了相关的科普视频。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湖校区“博雅少年行”博物馆课程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体现了学校领导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提升学生综合探究能力为导向设置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作为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开拓了学校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校博物馆研学课程的成功尝试。学校将继续坚持“启蒙养正、悦纳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持“求知有道,积善成德”的校训,着力培育主动健康发展的阳光少年。